来源 / ToB行业头条
作者 / 李晓松
中国SaaS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,一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,就是外来的SaaS念不好中国经。
即便是Salesforce这么厉害的世界级厂商,到了中国也会水土不服,很难把欧美市场的经验完全复制到中国。
·为什么很多牛气的国外企业到了中国就荣耀不再?
·中国SaaS又能从外国巨头身上学到什么?
·到底有没有国内外通吃的SaaS企业?
·外来SaaS又要如何念好中国经呢?
今天,我们邀请到Zoho中国COO夏海峰,来和我们聊聊这些问题。
毕竟,作为一家总部在国外,又在国内有业务的SaaS大厂,Zoho在中国市场近20年的探索,一定有着自己的的经验。
01
为什么国外SaaS
在中国落地困难?
ToB行业头条:为什么国外的SaaS或是ToB厂商在中国经常会落地困难?
夏海峰:首先,像Salesforce或AWS这种公司,即便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子公司,但并没有建立真正的“根据地”。
这些国外巨头对于中国团队投入的很少,甚至将市场完全交给代理商来做。所以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,无法及时、准确地传达到国外总部。这也就导致那些没有建立根据地的国外巨头,无法了解中国市场的真实需求。
而在根据地建设这一点上,Zoho和他们完全不同。因为我们在进入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,都会做本地化策略。
我们很清楚:想要深入了解市场,没有自己人是不行的,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个性化需求特别多的市场。可以说,Zoho是外企里对中国市场最了解、反应最快的企业。
当然,本地化策略不只是产品功能的本地化,还包括价格本地化、服务本地化,我们绝不会直接套用总部那套框架。
对于Zoho中国来说,总部只是一个服务的角色,需要什么东西总部会给我们提供,而不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。所以Zoho在中国市场的开拓运营策略,都是中国区自己决定的。
第二,从项目制的角度来说,国外厂商反倒不如中国企业优势明显。
中国企业客户太强调个性化了,单独把CRM拎出来,中国厂商很大程度上比Salesforce更具优势。因为Salesforce可以提供的功能,中国厂商不仅能做还便宜。
但企业的数字化升级,不止有CRM,还需要建立以业务为中心的数字化体系,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,提高整个企业的业务执行效率。
这就好比一个成熟的社区,不仅要有一套房,还要有周边的配套,比如医院、幼儿园、学校。
目前中国的CRM厂商提供的更像是一套独立的房屋,这房子本身不错,可周边却荒无人烟。如果只卖房不管配套,那最后只能是价格战。
价格战就没法创造利润,资本又退不出来,就会一直催厂商,这样就会出现矛盾。所以中国早期比较出名CRM厂商,如果没法上市就会被吞并,成为金蝶、用友这种大厂中的一个组件。
而从客户的角度来看,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对ToB产品的依赖还没到“配套”这个程度,更多企业只需要“一套房”。
所以,中国企业客户不愿意花更多的钱,买本地部署能力欠缺,服务相对薄弱,体系更复杂的国外产品。
不过这种情况近年有了很大变化,因为中国企业也在进步,会有更为多样化的需求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中国SaaS要想继续发展,只做一套房是不够的。
尤其是随着市场各个细分领域SaaS产品的日趋成熟,客户不会仅仅局限于CRM、HR、OA或者BI等单项应用的需求,更需要的是一个整合统一的系统,以避免形成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。
客户需求的更加场景化,直接推动了产品向平台化转变,从单条业务线到全业务线,从一个或多个工具到一体化解决方案。
所以早在2017年,Zoho就发布了SaaS平台级产品Zoho One。这张图囊括了Zoho 近40款企业管理软件,可以满足企业从办公协作、项目管理到销售、财务、HR、客服、低代码开发等绝大数企业的管理流程和需求。
Zoho很清楚单点竞争必然会引发价格战,只有深度且全面的服务,才能形成充足的壁垒。我们希望通过一体化的云平台,成为解决企业各部门问题的全面应用,而不只是为企业提供一套房”的服务。
第三,很多国外产品不说中国话。不是不想说,而是说不出来。
外国产品说中国话这件事,对中国本地人员要求非常高,这是组织文化的问题,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。
刚才你也说了,去参加阿里云、腾讯云,甚至是青云的活动,会听得激昂澎湃,可听国外更大云厂商的峰会却昏昏欲睡。
在我看来,这不是国外厂商做得不好,而是他们确实会因为没有根据地,与中国客户、媒体之间存在屏障。毕竟活动都是公关公司承接的,专业性上会有衰减。
02
中国SaaS
能向国外大厂学习什么?
ToB行业头条:虽然国外巨头在中国的落地并不尽如人意,可它们身上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公司去借鉴。尤其Zoho也是国外的大厂,您觉得中国企业可以从Salesforce和Zoho身上学到什么呢?
夏海峰:首先,我觉得在产品研发方面,中国SaaS企业需要做更多的投入。
我还是拿Zoho自身的情况举例。我们每年最大的支出就是持续研发。
为什么要强调持续,因为哪怕是一只蜗牛,只要你在行动,就会有进步,可要是不动了,这个公司就会死掉,因为它没办法解决客户产生的问题。
Zoho确实不是一家非常快、非常猛的公司,甚至有人说我们佛系。Zoho虽然前进得慢,但我们会一直往前走。这是我们的韧性和耐力,也是具有杀伤力的武器。
反观国内,光是CRM领域就出现过多少明星企业?发展初期也很快得,可快生往往意味着快死,这个行业比拼的是谁能留到最后。
每一次行业洗牌,都会消失一大批公司。它们的消失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原因,那就是丧失了持续研发的原动力。
因为对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而言,持续为研发投入确实很难。没有资本就无法快速占领市场,而资本介入一定会要求发展速度、追求回报……
就像国内一些投资人说CRM研发成本太高了,就那么几个核心功能,需要花那么多钱吗?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,这种持续的投入和缓慢的发展速度是不可接受的。可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是,3~5年的短期研发都看不出太大的效果。Zoho会提前10年做相对长期的产品规划,然后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随时小步迭代,保证产品跟得上市场、技术和客户需求。
ToB行业至少要10年、20年才能看出效果,可资本有耐心吗?这也是为什么Zoho一直坚持不融资、不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第二是市场环境的问题。
我觉得这不是一家厂商可以解决的,市场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培育。
包括你刚才也在问,国内的SaaS企业什么时候可以像Salesforce那样直接从线上订阅。
其实Zoho在国外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线上完成的,可在国内却行不通,依旧要走传统的销售流程。我觉得这和SaaS公司的关系不大,主要原因在于用户,在于国内整体的市场环境。
当然我说的国外指的是欧美国家,日本、印度和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认知,其实和中国差不多。
尽管我国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版图,但在SaaS认知这一层面还差很多。虽然Zoho在国内也开通了在线订购业务,但业绩只占我们每个月销售额的1%~2%。
客户只会在线购买一些简单的工具,比如邮箱、表单。虽然也会有企业直接购买CRM,但一般都是非常小的企业,也就是几个、十几个账号这种。
我最近也在思考,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家的付费习惯不好,还是产品的问题。
越是标准化的、简单配置一下就可以使用的产品,线上售卖就越容易,比如协作文档。而国内CRM的标准化程度并不高,线上售卖的可能性就比较低。
解决这个问题会很难,除非企业里负责设计系统和选型的人员,同时具备销售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。
比如我是一个企业老板,又懂管理又懂技术,这套东西我很熟,就可以直接在线购买。但达到这个状态,在中国还要很久。
第三,中国的资本和媒体要理性对待中国ToB产业。
ToB或者说SaaS这件事,在欧美市场已经发展了很多年,但这个产业真正在中国火热就是这几年的事。可我们仔细想想,当前中国资本和媒体对这个产业给予了多高的期望?
就拿增长这件事来说,Zoho一年30%~50%的增长是可以预见的,可要说一年实现100%、200%的增长太难了,这根本不现实。
但在资本驱使的快节奏下,每个人、每家企业都比较急。资本的"急躁"不仅会影响产品的持续研发,也会影响企业的增长节奏。
比如以前资本看重客户数量,那被投企业不管多少钱的单子都敢签。现在这个情况好一点了,资本更加关注营收,不只着眼于客户量。
以上环境的改变,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努力就可以做到的,也不是照搬国外的思路就能解决的。这需要行业内所有厂商、资本、媒体及研究机构的共同关注和努力。
03
Zoho中国与总部的关系
“
ToB行业头条:因为Zoho是跨国企业,跨国这一属性会不会对中国企业了解Zoho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?
夏海峰: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,这一点我觉得很正常,因为大家最先看到的都是表象。
比如很多人认为京东只是一家电商公司,而对京东物流的认知就没有那么强烈,可恰恰是物流才让京东的电商业务脱颖而出。
国内很多用户觉得Zoho是一家纯做CRM的SaaS公司,那是因为它们更关注SaaS本身。可Zoho其实是一家很大的公司,业务不只有SaaS,我们是一家类似于微软的Cloud公司。
刚才提到Zoho One只是我们在SaaS层面的布局, Zoho的产品体系还包括了PaaS、IaaS,只是这些产品更多是我们自用,而没有像阿里云、华为云那样对外销售。
为什么我们会强调Zoho是一家Cloud公司,因为Zoho的客户更多是中大型客户,客户需要知道产品的数据到底跑在哪里,所以Cloud这一属性十分重要。
不过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,它们更关心SaaS产品,不用关心底层用的是哪一家云,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偏差。
“
ToB行业头条:Zoho国外总部对中国区的开放和管控大概是怎样的?
夏海峰:基本上没有管控,更多的是服务和支持。
我觉得Zoho是很特别的一家公司。其他公司我不知道,至少在中国,我们每年想实现怎样的增长,你自己来提,而不是总部替你拍一个数字。总部需要你根据自己的情况,制定自己的目标。
当然,总部也会提一些建议,给我们一个全球平均增长的参考,或是广告投放、策划优化的参考,但最终是否采纳,还是中国区自行决定。
总体而言, Zoho还是一家相对人性化和自由的公司。
我加入Zoho已经14年了,从开始走到现在,这家公司更像是一个人,性格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我不认为Zoho的员工都是最聪明的,但Zoho确实会为这些人提供创造不同价值的机会。
就像我最早加入Zoho做的是本地化,就是把产品内容翻译过来,后来做市场、销售、渠道。Zoho确实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,为我们提供很多机会。
而我们这边做市场的小姑娘,原来是做网页的,后来转到技术支持,现在负责大客户,工作越来越有挑战性。
收入增长当然是一方面,可这种自由度提供的最大价值是成就感,这也是Zoho为什么能留住人的重要原因。
直到现在,我不会脱离客户和市场,定期安排拜访客户。我除了要向客户传达Zoho的品牌价值,也要去了解客户需求,为研发团队助力。
客户会在意信任度。一位工作1~2年的销售和在一家公司工作14年的销售老兵,对企业客户而言是不一样的。客户需要对企业有信任,这点是非常重要的。
其实,Zoho是一家实力强劲的公司,只是我们一直没有高调对外传播。
从全球来看,Zoho算得上一家综合能力排名靠前的SaaS企业。在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云计算SaaS服务前100强企业,Zoho 排名第66名
在Gartner 2020年公布的SFA(营销自动化)魔力象限报告中,Zoho处于挑战者(Challenger)象限,在产品的执行力(Ability To Execute)上甚至与SAP不相上下 。
而在另一个LCAP(低代码)魔力象限中,Zoho处于远见者(Visionaries)象限,在产品完整性(Completeness Of Vision)上超过Salesforce,直追微软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期Nucleus Research发布的“2021 CRM价值矩阵”,Zoho CRM成功入围“领导者”象限。报告指出:Zoho作为企服领域极具前瞻性的提供商,其拳头产品Zoho CRM,在广度和可定制化方面,完全可以支撑企业的全业务场景,更是将无感集成的用户体验发挥到淋漓尽致。Zoho不断提升的产品力与无限的可能,正是它能够与Microsoft,Salesforce、Oracle这些“庞然大物”一较高下的有力证明。
Gartner SFA魔力象限
Gartner LCAP魔力象限
Nucleus Research CRM价值矩阵
从这些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调研报告来看,Zoho确实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厂,这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。 不过,我们很清楚,Zoho中国在本土市场的拓展以及品牌建设层面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我们也期待未来能与更多的行业伙伴合作,共同耕耘出SaaS生长的沃土。